前段時間,習近平主席參觀了孔子研究院,將《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這兩本書拿起來翻閱時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并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我看到后深有所感,想就此淺談一下儒家思想對企業文化借鑒與啟示。
儒家思想始創于先秦,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汲取并繼承了夏商周代的文化傳統,創造了以“禮”、“仁”、“中庸”、“教”與“學”為主要內容,包括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的完整儒家學說。孟子承繼并發展了孔子的學說,進一步完善了儒家所倡導的民本主義思想。后世稱孔孟所創立的儒學學說為“原始儒學”。至西漢武帝時期歷史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成為中國社會的第一顯學,但此時的儒家思想已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董氏儒學。經過五代十國幾百年的分裂后,儒學又逐漸發展成為以程朱為代表人物的宋明理學。
毋庸置疑,儒家思想無論在過去和現在都有成功的一面,故我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簡要探析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對于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和啟示。
“為政以德”,在《論語》一書中多處論及為政之道,孔子認為,“德”是領導者必備的修養,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明確指出,在上位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身居領導位置的人不能行德政,百姓就會不服氣,“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選用當政者,儒家認為“賢”是第一位的,如孟子所云:“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
受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限制,儒家所論及的領導者當然都是指向君主和官吏,是當時社會的統治者,這些“為政之道”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但是,如果拋開“階級分析”的保守立場,就儒家所倡導的“為政以德”思想本身和其誕生的年代來看,都極其難能可貴,可謂儒家思想體系中又一極為耀眼的閃光點,與今天企業文化中的領導者文化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誰造就了企業文化?實踐證明,企業的最高領導者造就了企業文化。最高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風向標”。偉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水平,是企業文化成功的關鍵。從這一意義上說,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企業領導者首先必須“為政以德”。遍覽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偉人,他們的事業的成功無不與其人格魅力有關,他們正是以此贏得別人的幫助和支持,最終成就偉業。無論是四川長虹還是青島海爾,他們的成功都是與張瑞敏、倪潤峰這些優秀的企業領導者自身所迸發出的強大的人格魅力分不開的。因為,當在運籌決策、組織管理、使用人才以及協調企業人際關系時,人們都樂于同那些人格高尚的人交往,而領導者正是利用這一趨向,以調動本公司職員的內聚力,使他們把個人的命運與公司的興衰聯系起來,愿意為公司發展付出自己的努力。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他的職責不是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某一具體的技能問題,而是如何把本公司的全部員工協調好,統一好,人崗相配,形成巨大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為政以德”的思想從兩千年前延續至今,代表了中華民眾的思想,對我們制定企業文化戰略的基本定位有很好的啟示。
總之,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有很多企業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業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企業奠定了深厚的企業文化基礎,助推企業經濟發展。
(工農聯盟 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