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更新:你好,北大荒
來源: 天津食品集團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們從北大荒學習考察歸來已有一段時間了,剛剛打開津墾網,才忽然覺得還有一項功課沒有做完,到今天為止,我才能認認真真地坐下來,將此學習考察后的收獲,也可以叫做發自內心的愛與感悟傾注于筆端之間,與大家分享那份帶著黑土地芳香的驚喜與感動。
其實,就在我們這支學習考察團隊向黑龍江墾區進發的前幾日,我正巧在南方參加一個大型的活動,單位的祁書記從場里打電話給我,說天津農墾準備組團去黑龍江墾區,問我是否愿意隨隊前往?身體是否吃得消?身份證的號碼是多少?。我當即在電話里表示:我與北大荒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很愿意前往,并提前坐高鐵回津,迅速做好了一切北上的準備。
早在20年前,我是紅光畜牧機械廠的一名銷售人員。幾年中,我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的地方,唯獨讓我印象深刻和記憶猶新及最多美好回憶的當屬白山黑水的北大荒。這不只是自己20年前的幾次前往,均受到了墾區親人般的熱情款待,也不只是當年我們的產品在那里打開了銷路讓我欣喜,主要是因為中學時代聽老師講北大荒肥沃的土地里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的神秘景象所吸引,從此對北大荒就充滿著無限的好奇與向往,每次踏上這片土地,對它的一草一木都讓我倍感溫暖和親切,也許這正是人們常說的“天下農墾是一家”的情緣所在吧。想當年,我從原佳木斯總局到建三江、密山、八一農大,從勝利、友誼、勤得利到興凱湖畔,到處是春光浩蕩、鳥語花香,從有界到無疆,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豐收景象。三次北大荒之行,細細算來也不過只走了三十幾個農場,也只有整個墾區的三分之一,我不禁感嘆:啊!好大的北大荒,好一個中華大糧倉。
在急速北去的動車上,我那早就難平的心境充滿著再敘農墾情、知青情的渴望,也極力去想象北大荒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模樣,想象它通過偉大的創業,磅礴的發展和深刻的變革,定會是一番繁榮昌盛的景象,想象著它那“春天的故事”和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定會唱得更加嘹亮。是的,我們在北大荒展覽館的整個參觀過程和講解員生動的介紹中,找到了一個個我們過去未曾知曉的答案,了解了它的每一個歷史階段和發展歷程,一步步地感受這里發生的變化。北大荒從滄海桑田到輝煌巨變,從十萬轉業官兵到軍人風范,從爬冰臥雪,開墾荒原,把過去人跡罕見的北大荒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還有那54萬知識青年,他們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行列,成為北大荒開發建設隊伍中數量最多、最富朝氣的一支生力軍。我們在北大荒的發展史冊里也看到許許多多“大家”響亮的名字在閃光:丁玲、丁聰、華君武、吳祖光、艾青、郭小川……。這些大家們的足跡和身影更加豐富充實了北大荒精神的內涵,慢慢地我們由參觀、欣賞變得崇敬,我想,這片廣袤肥沃的黑土地生長財富,更生長精神,這就是有著南泥灣血統的北大荒精神,這種精神將繼續激勵170萬北大荒人,在3650萬畝的土地上腳步堅定、開足馬力、一日千里,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奇跡。
我們帶著諸多的依戀與不舍和沉甸甸的收獲離開了坐落在哈爾濱市內的北大荒博物館,將奔赴下一站,前往距省城千里之外的農墾九三管理局——中國綠色大豆之都。一路上撲面而來的是帶著黑土芬芳的徐徐清風,放眼望去道路兩旁是隨著地勢起伏那一望無際綠油油的莊稼,有玉米、大豆還有少部分的小麥和水稻,這無盡綠色,它們一直忠實地陪伴著我們左右一路前行。望天際間那藍藍的天和不斷變化白白的云朵,一會兒像八仙過海,一會兒像昭君出塞真是如詩如畫,好一派心曠神怡的壯美景象。與我們同行的徐校,一路上或蹲或站或停下來,不停地按動相機的快門,他顯得比別人更辛苦和忙碌,我想他的收獲也是最大的。
傍晚時分,一座美麗的農墾衛星城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農墾九三管理局。一條條繁華的街道、一幢幢漂亮的樓群,晝飄彩旗、夜閃霓虹,它的氣勢要優于我們周邊的縣城。此外,它還有著獨立的、五臟俱全的社會功能,像法院、檢察院、電視臺、監獄等,還有這個局、那個局應有盡有,它的旗下有11個國營農場,因為東北解放較早,在九三局中的多數的農場都是建國前建場的,是中國國營農場的長子。這里的天更藍、水更清、人更美、空氣更新鮮,身在其中,好像置身于某個大都市,難怪一直陪伴著我們參觀的九三局宣傳部長說得那樣:“如今在黑龍江,農墾的地位、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都在全面提升,都在積極地展優勢,創品牌,到處都是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實惠,如今能做一名農墾人,都是讓很多人和很多行業羨慕的事”,談笑間,他帶出幾分自豪,還略帶有幾分炫耀。說心里話,這次的黑龍江墾區之行,真的又一次地讓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學到了真經,真的想讓我說不好都難。最后,我想用著名歌手羅中旭所唱一首歌中的歌詞作為這篇短文的結束語:來了就不想離去,離去了還想再來。(紅光農場 崔更新)